
Daniel Flowe
- 随着消费者对开户流程期望的转变,以及金融服务提供商寻求更高效、安全的身份检查方式,身份验证已成为金融行业的痛点所在。
- 可重复使用的身份技术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这项技术已被一些国家的政府采用。
- 它的实施需要不同技术框架之间具有高度互操作性、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以及公共和私营实体之间开展协作。
对于银行和金融服务业而言,数字化提供了提升客户体验、吸引和留住更多客户的机会。客户行为正在悄然改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寻求便利、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这使得数字身份和安全验证成为关注的焦点。传统的验证流程与当前的企业目标或客户期望相去甚远,行业亟需全新的身份概念来实现快速、安全和高效的验证流程。
金融机构正在对创新性身份验证方法投入资金,此类方法采用生物特征、多因素、基于身份或基于经验的判断等多种验证组合。虽然这些新方法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和更快捷的速度,但低效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客户开户流程现已成为重要的差异化竞争点,许多金融机构都在专注于解决这些低效问题。其回报预计将相当可观,研究表明,68% 的欧洲消费者在过去一年曾由于流程冗长而放弃申请金融服务,52% 的新开户客户在某公司经历负面的开户体验后便不太可能使用该公司的服务[1]。
金融行业需要一种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和定制化客户开户体验、同时满足日益复杂和严苛的监管义务的验证流程。可重复使用的身份技术这种解决方案脱颖而出,成为了金融行业的潜在选择。
可重复使用的数字身份
可重复使用的数字身份是一种标准化的单一数字身份,在取得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可供多个平台或服务访问并获取详细信息。可信机构通过核验凭据进行身份验证,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单点登录 (SSO) 访问多个应用程序。
大多数的数字身份解决方案都采用独立或一对一的模式,迫使消费者每次交易时都需要单独验证身份。消费者需要自行管理多个账户和密码,而金融机构则必须单独构建或购买一个身份验证平台。
多对多(或称 N:N)的关系模式为实体提供了可用于不同情景和交互的唯一标识符。可重复使用的数字身份解决方案允许消费者单点登录到保存在安全云应用程序中的联合身份。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已经采用 SSO 模式,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轻松访问多个账户。
可重复使用的身份:我们为何需要它?
数字身份正在经历快速转型:随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解决方案成为大势所趋,对可用于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可互操作的身份凭据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来源:《解锁未来身份的潜力》,Liminal.co,2021 年 4 月 5 日
这一身份可以包含任何符合验证要求的个人信息组合,只要它可以核验真伪并被验证机构所接受。其好处显而易见:
- 简化登录流程
- 提高便捷度
- 促进数据标准化
- 增强客户体验
应用日益增多
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启动了可重复使用的数字身份战略,以扩展公民获得的服务资源。例如,印度拥有超过 13 亿个电子身份。爱沙尼亚于 2014 年采用电子数字身份系统,是最早采用此类系统的国家之一,如今采用率已达到 99%[2]。在欧洲,欧盟计划推出一个可互操作的欧洲数字身份钱包 (EUDI) 框架,在该框架下欧盟公民和企业可以共享访问某些数字服务所需的身份数据,例如开设银行账户、机场值机、汽车租赁等[3]。每个欧盟成员国都必须创建至少一个全国性数字钱包应用程序。虽然不会强制消费者使用这些数字钱包,但此举应有助于解决当前碎片化的身份凭据环境。
私营部门将对此颇感兴趣并关注这些举措是否会取得成功及进展。对于银行和金融服务业而言,在行业深刻转型和碎片化竞争格局的影响下,找到一种简单易用、强大可靠的身份验证方法尤为重要。随着新兴的纯数字化竞争对手针对微型细分市场推出银行服务产品,银行业务模式正在快速改变,推动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得更加碎片化。
纯数字化金融服务可以更好地响应不断变化的客户期望,而且新进入者通过提供顺畅、个性化的体验,可以渗透现有市场并开辟新的领域。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对创新性验证技术的需求显而易见,但在执行层面的障碍仍有待解决。
面临的挑战
银行实体之间的无缝对接需要高度的互操作性。这就要求不同的身份系统能够彼此进行完美交互而不会引发安全问题,同时还要提供强大的隐私管控功能。这就需要在技术基础设施、标准化和利益相关方协同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
私营部门早已开始对这项技术进行投资,苹果公司和谷歌最近都推出了解决方案。然而,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动,进展将会十分缓慢。目前,可重复使用身份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几乎完全由公共部门主导,由此凸显了公私合作的必要性。
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和付出终将物有所值。可重复使用的身份为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增长提供了重要机会。它在促进便利、开拓新市场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也具有超乎想象的潜力。
1. 欧洲消费者因为开户流程而放弃金融服务申请的人数创下纪录,Signicat.com,2022 年 3 月 30 日 (英文)
法律免责声明
未经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事先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转发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内容。
此发布内容仅供参考且不具有法律效力,不构成任何合同的一部分,不构成、也无意构成任何性质的建议。请勿依赖本网站所载声明而行事。虽然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已作出合理努力确保此发布内容准确可靠,但并不保证本文件不存在错误或遗漏;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您都不应依赖本文件的内容行事,而应自行寻求独立的法律、投资、税务和其他建议。我们和我们的关联公司均不对此发布内容或其他任何内容中的错误、不准确之处或时效性负责,也不对您因依赖该等内容而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
版权所有 © 2024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保留所有权利。
此发布内容仅由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其相应的集团企业及/或其关联公司或许可人(统称为“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或“我们”)提供。
我们及我们的关联公司均不保证任何第三方内容提供商、广告商、赞助商或其他用户提供的观点或意见准确无误,也不对此等观点或意见背书。我们可能会链接到、引用或推广第三方的网站、应用程序和/或服务。您同意,我们对不属于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的网站、应用程序或服务不承担责任,也不对该等网站、应用程序或服务拥有控制权。
此发布内容仅供参考。此发布内容包含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均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认为准确且可靠的来源获得。然而,由于可能存在人为错误和机械错误以及其他因素,该等信息和数据均“按原样”提供,不含任何类型的保证。您理解并同意,此发布内容不构成、也无意构成任何性质的建议。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您都不应依赖本文件的内容行事。关于任何特定证券、投资组合或投资策略的适合性、价值或盈利性,您应自行寻求独立的法律、投资、税务和其他建议。我们和我们的关联公司均不对此发布内容或其他任何内容中的错误、不准确之处或时效性负责,也不对您因依赖该等内容而采取的任何行动负责。您明确同意,使用此文件及其内容的风险由您自行承担。
在适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明确声明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陈述或保证,包括但不限于不包含任何关于性能、适销性、特定用途适用性、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和不侵权的陈述或保证。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其子公司、其关联公司及其各自的股东、董事、高级职员、代理商、广告商、内容提供方和许可方(统称为“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各方”)明确声明不对因访问、使用或无法获得此发布内容(或其任何部分)而导致或与之相关的任何类型的任何损失、责任或损害承担任何责任;对于任何直接的、间接的、后果性的、特殊性的、附带性的、惩罚性的或惩戒性的损害,无论因何而起,且即便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各方的任何成员事先被告知可能发生此类损害,或本可预见因使用或无法使用此发布内容中的信息而产生或导致的任何此类损害,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各方的任何成员也不对您承担任何(共同或各自的)责任。为免生疑,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各方对因本文件所载信息而引起的或与之有任何关联的任何损失、索赔、要求、行动、诉讼、损害、费用或开支概不负责。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是各种知识产权(“IPR”)的所有者,包括但不限于用于识别、宣传和推广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产品、服务和活动的众多商标。未经书面许可或未签订适用许可条款的情况下,本文中的任何内容均不应被解释为出于任何目的而授予使用商标或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其他知识产权的许可或权利。